偏鄉手札 8 ~ 守護偏鄉的燈火,讓小學不再消失
偏鄉手札 8 ~ 守護偏鄉的燈火,讓小學不再消失

 

    在台灣的偏鄉地區,小學不僅是孩子們學習的場所,更是整個社區的心臟。它承載著幾代人共同的回憶,見證了孩子們從懵懂無知到茁壯成長。然而,如今許多偏鄉小學正面臨一個令人心痛的現實——它們正走向消失的邊緣。

    北港僑美國小,是雲林縣的一所偏鄉小學,這裡曾經熱鬧非凡,民國56年,基金會的董事陳清進律師入學時,一個年級有三個班,每班50名學生,整個學校共有900多名孩子,操場上總是充滿了歡笑與追逐的身影。如今,五十多年過去了,這所學校的一到六年級,加起來卻僅剩下53名學生,學校的教室變得空蕩蕩,曾經充滿生命力的校園,如今只剩下幾個稀疏的腳步聲。

 

 

    這不只是僑美國小的故事, 同樣面臨少子化危機的還有基金會正在服務的上岐國小,位於金門烈嶼鄉的上岐國小是台灣最西邊的偏鄉小學,據校長梁新賢表示,學校今年的新生只有一位,這將是全台灣偏鄉學校的共同命運,隨著少子化的加劇,以及偏鄉地區缺乏就業機會,年輕人紛紛離鄉,留下的是逐漸凋零的村落與空蕩的教室。許多偏鄉小學每年僅招收到1~2名新生,這樣的狀況,讓學校的運作岌岌可危,學校被併校或廢校的危機,像一個無聲的陰影籠罩著這些曾經繁華的小鎮。

    然而,對這些社區來說,學校不僅是一棟建築,它是家族故事的開端,是孩子們夢想的起點,當學校消失,整個社區的根基也將跟著動搖,村裡的孩子們將不得不前往遙遠的城市求學,這不僅割裂了家庭,也讓社區變得更加孤立無援,學校的存在與否,意味著偏鄉地區未來能否擁有希望與發展的契機。

 

 

    走進偏鄉,總會看到那些靜靜矗立在山間或田野間的小學,它們像是守護者一樣,守護著每一個孩子的夢想和未來。然而,這些學校正面臨的挑戰,遠比我們所見的更加沉重。少子化只是表面原因,真正讓偏鄉難以為繼的,是當地缺乏就業機會,讓年輕人不得不離開家鄉。他們走了,孩子們也隨之離開,留下的只是老者與空教室。

    台灣偏鄉兒童教育基金會深知,這些學校的存在不僅是為了教學,它們更是當地社區生命力的象徵。因此,我們的願景是,讓每一個偏鄉孩子不論身處何地,都能在自己的家鄉,擁有一個安全、溫暖的學習環境。基金會不僅提供物資與資源,更積極推動志工計畫,派遣優秀的教師到偏鄉,幫助學生打開知識的大門。我們也在偏鄉地區推動創業和就業機會,讓年輕人能夠回到家鄉,與他們的孩子一起,在熟悉的土地上成長。

    我們深信,教育不僅僅是知識的傳遞,更是生命的延續與希望的播種。每一所偏鄉小學,都有著它獨特的故事和靈魂,它們不應該被遺忘或消失。想像一下,那些曾經寧靜的山谷中,重新響起孩子們朗朗的讀書聲,教室裡又充滿了孩子們的笑臉。這不僅是對孩子們未來的投資,更是對整個社區的賦權與再生。

    我們不願看到更多的偏鄉小學走入歷史,消失在時間的洪流中。因此,我們呼籲社會各界的善心人士與企業,能夠一同加入我們的行列,幫助這些即將消失的學校重獲生機。我們相信,只要有愛心與行動,這些學校將成為偏鄉未來的燈塔,為每一個孩子照亮前行的路。我們會堅持守護,直到這些燈火再次明亮,直到偏鄉的未來變得更加光明!